Q129: 資訊品質與成本效益
Q129-1(91/10/26):資訊品質與成本效益:elin****@ms65.hinet.net 您好:
下列問題與會計資訊系統有關的問題,對我們來說很重大,想請您們幫我們一下,謝謝。
- 如何運用最少的成本取得資訊?
- 資訊的成本效益如何?
- 如何確保可以及時取得有用的資訊?
編按:相關問題請參見
- Q137-4: 成本效益
- Q120: 會計資訊 v.s. 系統
- Q109: 應用控制 v.s. 資訊系統
Q129-1 同學回應-2: GINY [u915****@mail2.scu.edu.tw](93/1/9) 相關資料請參考:
----------------------- 同學回應-1:[921會三 CAIS第 7 組](92/12/3) 1. 對一個組織而言,資訊的來源可以分成內部與外部,如果是自行收集則稱為第一手資料,否則即為第二手資料。而所謂的機制,無非就是一套完善的資訊系統,系統會隨著組織的特色而有所不同,其建構的方法約有以下五種,您可以依自身的需求和預算選擇最經濟實惠的方法。
無論如何,隨著軟硬體科技的日趨成熟,未來資訊的品質將更為可靠、正確,而成本的下降也是可預期的。身為資訊使用者的你,應隨時不斷地確認您對資訊的要求和資訊所帶來的效益為何?千萬不可一昧追隨科技的流行,如何提升資訊的創新和價值才是使用資訊科技的根本原則。 2. 假若資訊的未來預期利益是可知的,則可以用以下二種方法評估是否應取得此項資訊。 A:成本─效益比:總成本 / 總效益 B:獲利指標:總流入現金的現值 / 投資 假設若效益屬於無形或是不可預知,則可使用以下二種方式評估選擇資訊的取得方案。 A.投資組合分析: 每一取得方案皆有其風險與利益,資訊密集的行業應選擇高風險高利益的專案以確保在技術上保持更新,而非資訊密集的行業,應著重於高利益低風險上。 B.計分模式: 依使用者對資訊的重要性和需求性,個別列出相關的加權比例,並統合最後的總分,由決策者決定是否繼續取得此資訊。此方法適用於使用者相當了解每一資訊的內容、意義及對各資訊的依賴程度。 3.資訊科技的使用可以跨越時空的障礙,並且提供一個管道,使客戶、員工、供應商、配銷商等可以相互溝通連結,確保管理高層能迅速全面了解公司組織的營運,也讓資訊的流動性更加頻繁,增加資訊的價值。另外,資料庫的建置和管理也可加速資訊的取得,因資料庫管理系統可以依使用者的需求條件分析整合出有效的資訊,讓決策者更快找出影響事情發展的關鍵因子。 *參考資料:
* 對本議題,我也有意見要表達! clift@scu.edu.tw(請註明問題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