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7更新)

  Q042: 作業基礎成本制

Q042-1 (89/7/20)何謂「作業基礎成本會計制度」詩閔 [g******@kimo.com.tw]

請問activities base accounting(是否有拼錯?)是什麼意思呢?我急需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能否請您介紹幾本書籍呢?由衷的感謝您的幫忙,謝謝!    我要看 回應內容


Q042-2 (92/11/15)ABC vs ABMstella****@yahoo.com.tw

請問ABC與ABM的比較為何??他們的差異性在哪??   我要看 回應內容


Q042-3 (92/12/2)流程基礎與無附加價值作業anyways****@yahoo.com.tw

我想請問一下:

1. 什麼是Process-based 呢?

2. 什麼是NVA (Non-value Added Activities)活動?

3. 哪裡可以找到比較專業的會計用詞和會計名詞呢??有人願意幫忙翻譯比較複雜的句子嗎??   我要看 回應內容


Q042-4 (92/12/3)ABC與傳統成本制的優缺點與精神ttns****@yahoo.com.tw

請問:作業成本制傳統成本制的優缺點與精神?以及對於改善成本管理與獲利力有何助益?3Q~~~   我要看 回應內容


Q042-5 (95/3/15)ABC與績效衡量指標charlottle****@hotmail.com

我想請教幾個問題:

1.如何利用雙構面作業基礎成本制度模式中的程序觀點,來進行績效衡量?

2.這些績效指標是否要依據作業透過平衡計分卡來訂定?

3.若是已經完成了確認作業這個步驟,那接下來要如何做指標的訂定呢?   我要看 回應內容

相關問題請參見 Q049:平衡計分卡


Q042-6 (95/3/30)時間動因ABCdavid7****@yahoo.com.tw

何謂「 時間動因ABC」 ?? 若將「業基礎成本制ABC」與 「時間動因ABC」相比 , 有何不同??   我要看 回應內容


編按:相關問題請參見

相關書籍請參見 成本與效應(Cost & Effect),徐曉慧 譯(Robert S. Kaplan & Robin Cooper原著),臉譜出版,初版,2000.12

    

Q042-1

您好:

 所謂的「作業基礎成本會計制度 」(或稱「作業制成本制」,Activity-Based Costing)可溯至1960年代初期,產業界中的美國 GE 公司已實施類似的制度;學界亦有Gordon Shillinglaw 、George Staubus等人提出類似的觀念。
 對公司管理當局而言,瞭解產品的成本、降低製程成本、評估產品獲利情形、衡量部門績效以及從事不斷的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均為重要課題,其中均有賴於正確的成本資訊。由於在新式製造環境下,複雜的成本結構(與生產數量無關的成本大幅增加)及多樣化產品線的影響,傳統的成本會計制度被批評為與上述問題的解決失去了攸關性(Relevence Lost)。因為,傳統制度所產生的成本資訊,扭曲了產品的成本、扭曲了產品的獲利能力,無法指出製程中有哪些作業活動(activities)係無附加價值的。
 「作業基礎成本會計制度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乃是以作業活動為基礎,而成本的累積或歸屬係以作業活動為中心,然後再依成本標的(Cost Objects, 如產品別、批次、部門)發生作業活動的量,將成本歸屬或分攤到成本標的。此種成本分攤方式,乃是 「二階段分攤",亦即將成本先分攤或直接歸屬至作業活動,再將作業成本分攤到成本標的。
 雖然傳統的成本制度亦採二階段分攤法,但大多基於單一分攤基礎(如:直接人工小時數、直接人工成本),而未"真正"考慮分攤基礎與所發生成本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係。
 有關此方面的內容,坊間的 「成本會計」或「管理會計」的書籍,皆有專章詳實的介紹,您可到書局逛一逛,應可找到您所需要的書;此外,會計專業雜誌(如:會計研究月刊)亦常有產學界的文章發表(如須查詢相關中文期刊資料,可至國家圖書館網站-期刊資源整合查詢)。

陳專塗 89/7/20


Q042-2

同學回應-:[921會三 CAIS第 11 組](92/12/3)

ABC制度:
「作業基礎成本會計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乃是以作業活動為基礎,而成本的累積或歸屬係以作業活動為中心,然後再依成本標的(Cost Objects, 如產品別、批次、部門)發生作業活動的量,將成本歸屬或分攤到成本標的。此種成本分攤方式,乃是「二階段分攤」,亦即將成本先分攤或直接歸屬至作業活動,再將作業成本分攤到成本標的。此制度最大功能在正確計算產品成本,避免傳統成本之誤導,能提供決策者及時且有效、精確的成本資訊,有助於成本規劃與控制,能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優勢。

同時可以協助管理者了解產品成本發生之原因,及探討各項作業附加價值的高低。在企業管理上可運用在定價決策、生產及產能決策、產品管理、顧客管理及企業策略上。

ABC制度的三項重要概念:

所謂的作業活動,即是ABC所稱的成本動因,成本動因是成本發生的主要因素。

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是因進行作業活動而耗用,而耗用的多寡通常是以貨幣單位來表示。

ABC認為成本動因耗用企業資源而產生成本,所以成本應依據成本動因分配到各產品上。

ABC制度可應用在管理上的應用範圍可分為兩大類:

促進營運面的作業制管理(ABM)此方面屬於「做好事情」,亦即ABC可應用在產能管理和價值管理方面,且可與全面性品質管理和企業流程改造結合,以達到企業持續改善之目的。

促進策略性的ABM,此為「做對事情」,亦即ABC可應用在產品組合、訂價決策、顧客管理、供應商關係和產品發展管理等方面。

由於ABC可以產生「成本標的面」、「作業面」、「成本動因面」三大構面的資訊,所以透過三大構面的資訊,ABC可提供管理效益。
在「成本標的」方面,
ABC能提供正確及合理的成本分攤方式,因此可以提供正確的產品、顧客和通路別等方面的之成本資訊給管理者,讓管理者明確知道獲利性的不同,以作為重要決策的參考依據。
在「作業資訊」,
ABC可提供作業的時間、成本/利潤、品質、價值和彈性等資訊,讓管理者明瞭從事何項作業改善之效益最大。
在「成本動因」方面,
ABC可幫助管理者明瞭各項成本發生的根本原因為何,以便於了解成本管理及控制的重點為何。[ 圖解 ]

ABM制度:

作業基礎管理制度(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是利用ABC產生的資訊從事管理的工作,為一整合性策略成本管理制度,它能引導企業在強力的競爭環境下,應採取何種策略以改善企業運作。此項制度特別注意公司應如何避免可能發生的任何浪費或把握可降低成本的機會。因ABC和傳統成本制度的最主要差異為:產品或服務依照作業活動耗用資源的程度來分攤成本,而非以數量或工時分攤成本,所以ABM就是利用此作業資訊來管理流程的制度,傳統的成本管理目的主要是在提供財務報告,這樣的目的並不能滿足想要擁有良好經營績效的企業,ABM藉由作業和成本資訊,深入探討作業活動的行為,達到持續改善的效果,以創造企業最大利潤。ABM制度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有關「成本分配」觀點;它反應出資源成本必須分配到作業或活動中,而為了要分析重要決策,各項作業或活動成本也必須分配到成本標的上。這些決策包括訂價、產品設計及先前的改善措施等。
 第二部分:為「管理程序」觀點;它反應出活動或作業績效的一些新資訊。這些資訊顯示了成本動因與績效衡量的關係,它能幫助企業辨識改善的機會與方式。

ABM制度的功用包括兩方面,如 [ 圖解 ]

結論:

相同處:

  •   ABC/ABM的設計與運作中,仍採二階段的成本分攤方式,但在第一分攤階段將各項資源成本用估計的方法,分攤到作業活動,而於第二分攤階段再將作業活動的成本分攤到成本標的。第二分攤階段採用的成本動因,不侷限與產量成比例的的分攤基礎,而強調因果關係的對應。

  •   將企業或組織的作業活動分類為單位層級、批次層級、產品維護層級以及設施維護層級,不同層級的作業活動各有其不同的成本動因。

  •     對產能供給(supply)與產能使用(usage)做了明確的區分,這有助於正確計算產品(或顧客)成本,從而有助於定價與產品組合的決定,更有助於從事產能規劃與管理。由於ABC/ABM特別強調產能供給與產能使用的差異,因此在ABC/ABM的觀念架構中,資源供給成本=使用的資源成本+未使用的資源成本

相異處:

  •   ABCABM基本上是不同的。ABC是提供資訊,而ABM是採用ABC所提供的資訊,提供管理當局作為決策的參考,並使用資訊對產出作各種不同的分析,以達到不斷的改進。

  •   ABC屬於成本的計價制度,為成本分配觀點;而ABM屬於管理的技巧,為成本分配和管理程序觀點。

*參考資料:

Robert S. Kaplan,Robin Cooper,民89,成本與效應,初版,台北:臉譜,頁20~23

林炯垚,民91,成本管理競爭策略,初版,台北:華泰,頁37~39

馬君梅、李建華,民88,成本與管理決策會計,再版,台北:超越企管,頁437~449

Ness, Joseph A. etc.著、黃雅婷譯,民90,作業制基礎成本管理制(ABM)在衡量顧客價值上所扮演的角色,會計研究月刊,第193期,頁79-87

吳安妮,民88,作業制管理制度(ABM)在工作之靈活運用,會計研究月刊,第169期,頁160-163

吳安妮,民88,實施作業制成本管理制度(ABC及ABM)之省思,會計研究月刊,第162期,頁45-50

吳安妮,民90,作業制成本制度(ABC)在管理決策上之效益,會計研究月刊,第182期,頁59-63

陳依蘋,民88,作業制成本管理在企業管理方面之運用,會計研究月刊,第165期,頁20-24

陳專塗 審校92/12/8


Q042-3

同學回應-:[921會三 CAIS第 10 組](92/12/31)

1.流程基礎(Process-based)
 一般企業所談論的流程基礎(Process-based)可以在策略、知識、審計、專案、品質的領域上運用到:

策略管理: http://www.quantumassocinc.com/Time-based%20Strategy.htm

知識管理: http://www.bciknowledgegroup.com/whyProcessBasedKM.html

品質管理: http://www.pointers-uk.com/home_iso9001.htm

審  計: http://captechvipservices.com/Train%20Center/TMAUD002A_TC.htm

專案管理: http://www.itil.info/english/prince2-products.htm

而在會計上其實就是所謂的作業基礎成本制(Activity-Based Costing),差別只在於用字上的不同,其意義是相同的。作業基礎成本制(簡稱ABC)被定義為一種成本計價制度,在這種制度裡,數個製造成本庫使用一個或一個以上非數量相關因素作為分攤成本基礎。傳統產品成本計價只追蹤直接材料與直接人工到每一個單位產品上,而ABC確認很多其他的成本事實上是可以追蹤的,而且ABC認定在生產環境裡有不同集成水準的作業、作業成本以及作業動因,這四種水準分別是單位、批次、產品及全廠。在這裡只是對ABC做簡單的概述,若你想詳細瞭解ABC,請參考成本會計學相關教科書。

2.無附加價值作業 (Non-value Added Activities, NVA)
作業本身價值的高低,端視其是否為內外部客戶所需要、所期待或所願意付費的,若否,則為無附加價值的作業。企業內部一般常見的無附加價值作業活動,概可分成:準備工作、等候、移動、檢驗、核准或重複執行等諸類,其所佔企業整體營運活動比例的高低,亦說明了企業營運的效率。是以企業作業流程改善的重點,在力求上述無附加價值作業的消除,並將資源或重心引導至有價值的作業上,常見的方法有:作業流程重新規劃、創新的工作模式、就源處理及控管、資訊系統的更新等。

3. 哪裡可以找到比較專業的會計用詞和會計名詞呢?

http://coco.isper.net/report/index.htm:主要是介紹會計五大要素裡的名詞。

立本網路會計師

*參考資料:

杜佩玲、吳素環,漫談作業基礎制成本管理(上)漫談作業基礎制成本管理(下),資誠之友

成本會計學中譯本,下冊,華泰文化事業公司,Usry.carter原著,黃金發編譯

陳專塗 審校93/1/2


Q042-4

同學回應-3:mimosa [albe****@ms45.hinet.net](93/1/16)

因為優缺點已有人回答了,所以我針對其差異性做了比較,可參考簡報檔

成本及管理資訊系統, 在職班會計學教材,交大 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 郭秀貴

(編按:上述簡報檔係取材自成本與效應(Cost & Effect),徐曉慧 譯(Robert S. Kaplan & Robin Cooper原著),臉譜出版,初版,2000.12)

以瞭解:ABC發展環境背景成本分攤方式ABC資訊範疇資訊內容四階段成本系統設計

-----------------------

同學回應-:u015****@mail2.scu.edu.tw(93/1/5)

傳統成本制
計算產品成本時僅計入製造成本(編按: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製造費用(不論其為變動或固定)),而行銷、財務等部門的成本(編按:即損益表上的管銷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的一部分,而且在決定個別產品的獲利能力時,亦不列入考慮,僅以當期費用方式處理。 [ 圖解 ]

缺點: (1)攤銷方式過於簡化、(2)易導致成本的扭曲,並造成未能適當地對產品定價、(3)未考量作業活動的情形、(4)改善績效的方式不正確、(5)回饋時間太短、(6)只著重於產品成本之計算而未強化成本的管理、(7)影響決策之適用性。

ABC
「作業基礎成本會計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乃是以作業活動為基礎,而成本的累積或歸屬係以作業活動為中心,然後再依成本標的(Cost Objects, 如產品別、批次、部門)發生作業活動的量,將成本歸屬或分攤到成本標的。此種成本分攤方式,乃是「二階段分攤」,亦即將成本先分攤或直接歸屬至作業活動,再將作業成本分攤到成本標的。此制度最大功能在正確計算產品成本,避免傳統成本之誤導,能提供決策者及時且有效、精確的成本資訊,有助於成本規劃與控制,能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優勢。

企業透過作業將資源轉換成可以銷售的產品或服務(成本標的)。

一種衡量企業的資源、作業、成本標的之績效與成本的方法。 [ 圖解 ]

特性: (1)重視資訊的應用、(2)重視產品消耗公司經濟資源的不同、(3)資產的耗用與傳統成本分攤基礎(直接人工)關係明顯不同、(4)應區分影響間接製造成本的成本動因、(5)應用成本動因分析不同產品與勞務的成本屬性。
適用性:(1)產出多樣化或差異大、(2)間接成本比重高、(3)同業競爭激烈、(4)企業成本控制企圖心強。
採用時機:(1)成本資訊錯誤的損失提高、(2)成本扭曲的情形嚴重、(3)評估衡量作業的成本降低、(4)擁有電腦化資訊系統,資料蒐集處理容易。
優點:(1)有助於釐清成本分攤基礎、(2)能提供攸關成本之資訊、(3)注重成本管理,有利於競爭優勢、(4)有助於整個企業經營的了解與控制、(5)能有效控制成本、(6)提供有品質的資訊,以利管理階層釐訂正確之決策。
點:(1)成本理論過於簡化、(2)資料收集較困難,執行過程代價太高、(3)成本動因不容易明確的定義、(4)ABC制度只適用於長期決策、(5)ABC制度成本的計算較為困難。

*參考資料:

馬君梅、李建華 (民88),成本與管理決策會計,再版,台北:超越企管,p527~529

馬嘉應 (民92),成本與管理會計導論,初版,台灣:五南,p81~82, p152~153, p180, p191, p192

黃金發 (民92),成本會計學,初版,台北:華泰 p436~437

張克偵(民85),不可忽視的管會風潮-作業制成本會計制(ABC)的再剖析,會計研究月刊,第124 期,頁10-13

吳安妮(民90),作業制成本制度(ABC)在管理決策上之效益,會計研究月刊,第182期,頁59-63

杜佩玲、吳素環,漫談作業基礎制成本管理(上)漫談作業基礎制成本管理(下),資誠之友

洪嘉憶,公營銀行應用作業基礎成本制度之探討,審計部

陳專塗 審校93/1/9

-----------------------

同學回應-:[921會三 CAIS第 9 組](92/12/31)

傳統成本制與作業基礎成本制精神

1.傳統成本制:按整個公司或部門為規劃及控制成本之對象,故匯集成本按整個公司或部門為中心,且製造費用通常採單一分攤基礎。

2.作業基礎成本制:按活動或作業為規劃控制之對象,並以活動、作業匯集成本且將各作業費用按不同之分攤基礎分攤至產品。

間接成本分攤方法

傳統成本制

作業基礎成本制

成本庫數目

較少

較多(按作業匯集)

分配至產品之基礎

單一數量基礎

多項分攤基礎

優缺點比較:

1.傳統成本制之缺點

  • 間接成本分攤過於粗略:在傳統成本制度下,產品之直接成本是歸屬於產品,在分攤過程中,間接成本先累積於部門,事實上,工廠中之部門作業活動之性質各不同,而同一部門中之各項製造費用也有不同成本動因,若將間接成本視為性質一致而以單一之分攤基礎加以分攤,則計算所得之產品成本將與現實情形 不符。

  • 產品成本僅包含製造成本:傳統成本制度將生產活動之上游作業活動(研發設計)及下游作業活動(行銷)所發生之成本均排除於產品成本之外,視為期間成本,如此界定產品成本在以往產品汰換緩慢、大量重複生產、客源穩定之環境下似甚合理,但在消費意識抬頭後,傳統產品成本資訊下生產、定價或其他相關決策已不適用。

  • 重成本之累積而輕成本之控制:在目前高度競爭之市場環境下,企業若無法隨時發現確切之問題所在,設法降低成本以提升其競爭力,則難避免被淘汰之惡運。

2.作業基礎成本制之優點:

  • 就成本之計算而言:提高產品成本之歸屬性,較能反映生產所耗用之資源,使成本計算更正確。

  • 就成本之規劃與控制而言:使成本與決策方案之間更具攸關性,透過成本動因之管理,有效地控制成本,管理人員可以藉作業基礎成本制找出無附加價值之活動,並盡可能減少或消除此類活動,可做更正確之決策。在責任歸屬上更加明確。

3. 作業基礎成本制之缺點:

  • 作業活動劃分不易:企業整體之經營活動詳細區分為不同作業,往往不符合經濟效益,但因成本動因不同,造成分類上的困擾。

  • 成本動因確認不易:成本動因是由人為主觀判斷,常以使用面積、員工人數等任意選定之基礎分攤成本,而降低成本之精確性

  • 施行效益未必高於成本:實施作業基礎成本制所耗費之衡量成本、帳務處理成本等,可能超過其效益,需評估該制度之經濟可行性。

對於改善成本管理與獲利力有何助益?

作業成本管理
將企業的作業予以適當定義及分類,並計算出各作業應有的成本後,管理當局便可很清楚地瞭解成本發生在哪些作業上。以內部經營的觀點來看,那一些作業是無效率卻消耗成本,應予降低或消除;而就外部客戶的觀點而言,有哪些作業是為達到產品與服務所要求的價值及品質,所必需的,則應積極提昇其效率。

績效衡量標準
作業基礎制成本管理不但反映出作業成本的高低,更提供作業量化的資訊。對內,可經由部門內從事相同作業的員工、及跨部門相同作業的比較,區分出彼此績效的好壞。若再和個人獎酬制度相結合,可達到激勵員工的效果。對外,和同業間及世界最佳實務標竿相較,亦可了解自身作業的水準,在同業間的排名如何,與最佳實務標竿間的差距有多少,瞭解還有多少努力與進步的空間。

作業流程改善
以企業作業流程改善為重點,在力求無附加價值作業的消除,並將資源或重心引導至有價值的作業上,常見的方法有:作業流程重新規劃、創新的工作模式、就源處理及控管、資訊系統的更新等。 

預算編制
為了避免缺貨情形的發生,並求資產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透過作業基礎制的成本管理將產品、作業及成本三者關係合理化與透明化,所制定出的預算將更為準確。 

*參考資料:

孔王補習班,民91,成本與管理會計,第4版,台北:高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蕙真、李宗黎,民86,成本與管理會計學新論,上冊,第11章,第一版,北市:證業

杜佩玲、吳素環,漫談作業基礎制成本管理(上)漫談作業基礎制成本管理(下),資誠之友

陳專塗 審校93/1/2


Q042-5

同學回應:[942gCA第 2 ](95/3/23)

1. 藉由「雙構面作業基礎成本制度模式」反應了資源、作業和產品間的關係,可以達到個別作業改善的功能。透過這些關係可以找出績效評估所需要的資源。績效評估不能僅著重於單一財務資訊,應連同非財務資訊考慮進來,以協助管理者了解影響作業效率、作業投入的因素和作業績效。

2. 平衡計分卡是公司策略目標、關鍵衡量指標、行動計劃及績效考核的完整組合,此工具可以將公司的策略,透過數個不同構面發展成公司的平衡指標。但是平衡計分卡與作業成本制度非存在因果關係,績效衡量指標非僅依據作業活動來訂定。

3. 作業結果須做有效溝通,採取更正行動,並獎勵良好績效。指標的衡量訂定可以如:(1)將當年的利潤與以前年度的利潤按絕對金額、邊際貢獻及使用資本報酬率加以比較。(2)將利潤與預算相比較。(3)使用現今與資產管理衡量法。以下提供幾種激勵補償計畫型態:(1)現金紅利(2)股票紅利(3)股票選擇權(4)績效股權。

*參考資料: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中壢中心如何導入平衡計分卡,2006.2.25,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

Carter and Usry, Cost Accounting, 13th edition, Ch.25.

楊岳昆(民92年),重型機械公司成本分攤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專塗 審校95/3/25


Q042-6

同學回應:[942gCA第 3 ](95/4/6)

時間動因ABC?時間動因ABC指的是將作業基礎成本制加入時間動因來探討,例如資金積壓成本等。管理會計認識到,產品成本的高低與循環時間密切相關;當循環時間延長時,成本將上升;一切作業耗費的資源大多數可以轉化為時間來表述,時間是一個重要的成本動因;以作業所耗用的時間作為計量單位,稱為時間動因。

將「作業基礎成本制ABC」與 「時間動因ABC」相比,有何不同? 在成本衡量過程中,傳統會計處理並不重視貨幣時間價值,但是在現在的管理會計中認為須考慮時間因素之成本動因,適度將資金成本分攤至相關資產成本上。

釋例說明:今公司有兩位顧客甲與乙,於同一時點以同一價格分別向公司購買相同產品。產品售價定為$10,000,產品成本為$8,000,交易情形為顧客甲是現銷;顧客乙是賒銷,言明三個月後付款。假設公司設算之資金成本率為12%,若以傳統會計基礎予以衡量,兩位顧客對公司所貢獻之獲利能力均為$2,000。但若考慮時間動因,銷售給顧客乙之產品成本,除了既有之成本$8,000外,尙包括以時間因素作為成本動因所引發之資金成本$240($8,000×12%×3/12=$240)。 因此,顧客乙相對於顧客甲而言,對公司創造之貢獻較低。如此可推得,納入時間因素之成本動因概念,對損益衡量更能切合實際。

*參考資料:

・廖益興(2003),管理月刊64卷,頁61-72,民國92年6月

王延明,作业成本管理(ABC),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原因探析,2003/11/27,中华网教育

Carter and Usry, Cost Accounting, 13th edition, Ch.14 .

陳專塗 審校95/4/7


*對本議題,我也有意見要表達!(發E-Mail!) clift@scu.edu.tw(請註明問題代號)

* 來信請注意......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