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07更新)

  Q016: 有關"張忠謀:培養洞察力、還要勇敢付諸實行"!(工商時報,88/10/29[2])

(編按:對本篇文章之回應,自即日(92.1.7)起,不再受理,請見諒!)

同學回應-11u850****@mail2.scu.edu.tw(88/11/30)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In sight(洞察力)勇敢付諸實行

 現在社會越來越進步,獲得資料變得相當容易,但有時候所獲得的資訊是對你來獎是沒有用的,要加以過濾,經過分析、整理、查證就成為資訊。然後將所獲得的資訊經過自己思考過、消化過,就變成了自己的知識,而我覺得最難的一步也就是所謂洞察力。洞察力是需要以足夠的知識作基礎,然後經過苦思的過程。例如:股票市場。

 有些投資者可能只憑他的第六感直覺哪支股票會漲、會跌,如果事實確實如他所說的,這只是恰巧而已,而不是所謂的洞察力。真正的洞察力是指一些股票分析師具備足夠的證券知識,然後他用心去研究、觀察、分析哪支股票,再對這支股票作預測-會漲、會跌。

 可是有洞察力還是不夠,還需要有勇氣大膽的去做,以上面例子來說,如果預測出哪支股票會漲、會跌,但你卻未將這個洞察力付諸實行,那就像是紙上談兵一樣。 就像一些企業為什麼會賺錢,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洞察力且有敢做,都比別人早一步搶得先機,等到你發現這裡有利可圖,然後再去投入,人家都已經先賺到這利益了。因此具備有洞察力還不夠,還需勇敢付諸實行。

*參考資料:http://www.cyut.edu.tw/~vic/sw/wwwboard/messages/77.html

------------------------------------------------------

同學回應-10[來信者:公用帳號acc [ac@mail2.scu.edu.tw]](88/11/30)

 其實所謂的能力,有人說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有許多成功者他們卻說是因為自身的努力加上一點的運氣所成,這一份努力我想就是張忠謀先生所說的洞察力,靠著平時的努力及思考才能在機會送上門時好好把握。

 我曾經看過一份報告指出:每年台灣人平均閱讀0.7本書,但是日本人卻是7本。這一部分的差距就是兩國間國力與生活的差距;試想當幸運之神來臨時,我們沒有準備好,那麼我們有什麼成功的機會呢?

 張忠謀先生在文章中主要告訴我們要培養洞察力,而洞察力是靠我們平時的記憶與思考在經過時間的融會貫通後才形成的。所以,如果我們要向張先生看齊,而不能從日常生活中實踐他所指出的問題,我想這是很難有所成就的。

會乙三 8680****

同學回應-9[來信者:u750****@mail2.scu.edu.tw](88/11/23)

 身處時代巨輪的前端,洞察力夠才是個人成功的關鍵。有人勞碌終身,卻始終是個大公司的小職員,有的人卻未過五十歲就已經是大知名公司或企業的主腦級以上的人物,像比爾蓋茲以及嚴長壽,除了本身的能力夠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張忠謀在本文的主題-洞察力。

 常會有人說自己懷才不遇,但是卻沒想到這前提要自己先「懷才」,才能「不遇」,其實這也是張忠謀所謂的INFORMATIONKNOWLEDGE,一個人要先有這種內涵才能開發及培養其本身的洞察力,否則只是所謂的運氣罷了。而事實上,在你有了豐富的知識後,洞察力也就在無形之中形成了。

 其實在本文中最要緊的是洞察力形成之後所謂「信服的勇敢」之形成,這才是真正的關鍵。若是缺少了這項,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優越的幕僚(當然這只是好聽),而不能真正成為一個領導者領導團隊,而在我看來或許這也是張忠謀主要成功的原因吧!

會乙二B 87501152

同學回應-8[來信者:會乙二B 陳同學](88/11/23)

 在過去有土斯為財的時代,握有機器和資產的人是最大贏家,可從民國78年的三商銀國壽營建股和資產股窺見一斑!然在共產世界逐漸瓦解,全球再一次經歷自1929年的Over - Supply (這種現象稱為通貨緊縮)。而當此之時,物價開始下跌,傳統的行業已不像過去一樣大賺錢,甚至還要變相減價來取悅消費者,我們可以從當時百貨公司的頻頻打折和量販店興起來觀察。

 在此新舊觀念交替之際,許多人仍迷信傳統產業仍舊可以似過去一般,享有極高之本益比,殊不知時代的主流已開始轉移,朝向高科技產業發展。我們能想像到台積電剛上市只有29元嗎!聯電在78年僅有14元的股價!當時被人認為沒有任何投資價值只是因為公司沒有龐大的資產,如今看來,是否昨是今非呢?

 張忠謀董事長以個人獨特之洞察力造就了台積電的成功,今日我們在看Yahoo亞馬遜等網際網路相關公司和從事Intangible Asset等產業(IC設計軟體),是否能夠去預測其未來的趨勢?而當我們若有光芒得讓眼睛都瞎掉的經驗,相信我們的腦中必充滿偉大的夢想。

會乙二B 8780****

同學回應-7[來信者:會乙三 同學](88/11/16)

 首段描述洞察力之形成,一開始就是資料。本人覺得是一個事實的結果,是資料的output。不論是大企業、中小型公司、商店或是學校收集什麼樣的資料,事實上都是一種結果,經過別人處理過的成果。大企業在收集資料上不可否認是佔有較大的優勢,但一堆資料收集起來放在一起,仍然是毫無用處,必須經過分析、整理、查證、歸納,理出一個頭緒,而且在執行之後,還要花時間批評檢討,作出報告,什麼是值得保留的、什麼是需要改進的,通盤檢討後得出有用的結論。

 針對員工流動率方面,除了數字會說話,可從表面上比較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優劣外,另一方面,在不斷推出新產品之時,如何搶得先機、開創新產品以及在兼顧生產品質之餘、亦能極小化生產成本。要能留住員工,員工福利及工時的控制也很重要。

 不論是現今最流行的產業─電子業,或是一般產品作廣告,搶得先機及掌握時機是一個產品或一家公司成敗的關鍵。

會乙三     8680****

同學回應-6[來信者:shu*****@ms26.hinet.net](88/11/13)

 我曾看過張忠謀自傳上(1931~1964)一書,當時只是高中生,接觸這本書完全只是好奇,為什麼有人寫自己的自傳會分上下或上中下?蠻特異的,然而就是這個伏筆引發我看這本書的興趣,當然這本書之後,不僅僅讓我了解到成功者背後的坎坷求學路,也讓我對半導體有了初步的概念 ,這本書真的值得時下青矜學子閱讀。此後,我才了解,為何書名有"上"字出現的原因,雖人人羨慕張忠謀先生的成就,但他自己則覺得他足以讓人學習的,不是他的後半生的功成名就,而是之前的求學、求職路,的確,這也使我成長不少。

 從對一個印象中會賺大錢公司的董事長,到看完自傳了解他的想法及他的努力,開始尊敬他,對於這篇工商時報的文章抱持不一樣的心情看,抱著一種學習求知的態度看。洞察力的培養是靠平時資料的累積,對於資料做分析做判斷,在可靠性及攸關性下取得一個平衡,做出自己的決策,我亦深信這些都是我們在會計課本中所學過及倒背如流的公式,但最為難得的是,踏出去的最後一步。在會計系學會,我深深的感觸到這種心情,辦活動時,有好多好的構想、好的idea ,但可能最後經由他人一句話,你的可行性呢???你所帶來的好處帶來的效益,有無充份的展現???或者自己害怕實現失敗的成果而自我逃避,最後使完美計劃胎死腹中,真的最後一步、最後那臨門一腳,真的很難走,怕之前的構想沒有呈現出來或可能正如別人所言花太多金錢而效益低,但做了那麼很多事,我才知道"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句話的真意,對!!!事情有可能會出鎚,但是如果在洞察力培養好久以後,放棄了整個計劃,最後什麼都不知道,哪裡出錯可以做為檢討??抑或有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我想,相信自己的判斷,無愧我心,跨出最後一步 "勇敢付諸實行" just do it", 否則一輩子的回憶只有兩字"後悔"。也許少做少錯是蠻對的觀念,但就是有那些多做事的人,有了錯"悟"的累積資產,成就了最後的成功,讓哪些原地踏步的人羨慕不已,相信成功企業家的耀眼光芒背後有無數的錯誤、無數的失敗以及無數的努力~~~~~~~~~~

會乙二B 8780****

同學回應-5[來信者:yuyat****@ms4.url.com.tw(88/11/12)

 在閱讀過這份報導後,基本上可以看出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者,他的思考模式及分析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洞察力。除此之外,你在分析規劃後,千萬不要裹足不前,要勇敢的付諸實行,就如同老一輩的台灣諺語“怕怕不會升等級”一樣。

 當然,在實行前還是需要有相關領域的專業素養,這就是從資訊到知識的培養過程,也就是學校所可以給予的最大幫助。而所謂的洞察力,我認為還是需要一定的經驗累積,才能成就相當的洞察力,但還是有一些補救的方法存在的。

 我想,雖然大學生的生活模式已經比過去的學生生涯複雜多了,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作學生的本份,其實若能在學生生涯中培養閱讀書籍及報章雜誌,甚或是英文書報,不僅可以一方面學習蒐集資訊,還可以一方面學習累積自己的專業知識。而且閱讀報章雜誌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得到即時的資訊,還可以跟課本上所教的內容相驗證,或者進一步了解實際與理想之差異。所以我認為基本上應該在現在,就將培養專業知識當作是一項自我投資,多花一點時間投資自我,進而這些培養起來的能力就會成為自己的資產,出社會後,不就有異於他人或優於他人的競爭優勢嗎?

會乙三 曾同學

同學回應-4[來信者:許同學](88/11/10)

 我想,一個企業若想成功,擁有超人的洞察力是必要條件之一。

 能洞燭機先,早一步比別人察覺到市場的變化和需求,進而發展出更先進的產品,勢必會為企業帶來一大成功,也算是一大突破。然而,想要培養出過人的洞察力,就必須深知市場情況,掌握社會的一切狀況,明瞭最新的的資訊,才能快速又正確的蒐集到所需的資料,再憑藉著自己的經驗,所蒐集到的資訊和別人的例子來做出最適合的決策。當然做決策之前需先深思熟慮這個決策的可行性以及它會帶來的任何一切後果,不論好或壞,在經過一再衡量後,評斷他對企業而言,是否會帶來的利益遠超過負面的價值?

 比別人早一步發現,就會比別人多一分成功的機會,而能挖掘別人所不能發現到的,那更是上乘。

會二A  8750**** 

同學回應-3[來信者:u780****@mail2.scu.edu.tw](88/11/09)

 一個企業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運用自己的洞察力把握住機會,全力的向前衝;良機就像一股氣流,一旦掌握住就可以衝上青天而不費吹灰之力,相對的,一旦miss這個timing,要飛上青天,不費一番工夫無疑是緣木求魚。

 說到把握良機者,除了有大家熟知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還有享譽全球的運輸大亨—張榮發先生,說到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先生,他和中、外商界熟知Morris張(張忠謀)有個共通點—善於運用自己長期累積的專業知識及敏銳的洞察力而成功。

 張榮發先生長期投入海運事業,漸漸察覺出全世界船公司的經營趨勢,必定以定期航線為最高理想,當時業界的「海運之花」就是來形容最耀眼,並深具發展潛力的海運經營模式,指的也就是定期航線。

 首先張榮發先生看準了中東航線,儘管剛開始困難重重;貨主不放心長榮的營運狀況、運盟對長榮的阻撓。但憑著他長期累積的專業知識及不撓的毅力經過幾年,貨載維持穩定的成長,獲利情形也漸入佳境。有了開拓定期航線的經驗後,張榮發先生更積極的佈局其他航線如中南美線、美東線以及地中海線等……。由於張總裁的洞燭機先,使得長榮的船隊在世界的各海域行駛著,不但打響了長榮海運的知名度,更創下在台灣及世界各地創下許多「第一」的記錄。又在1984年開闢史無前例的環球雙向貨櫃航線,自此長榮海運在全球貨櫃船公司中,一直居於領先的地位。張先生征服了海洋之後,又鑑於國內飛航安全每況愈下,便決定投下鉅資創立台灣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長榮航空,使長榮集團躍進成為海、陸、空全方位的多元化國際公司。

 對照這兩位張先生成功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若要成功除了要有過人的洞察力外,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的勇氣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我認為要成功必定要有自己拿手的專業知識,像:張榮發先生熟知運輸業的環境、張忠謀先生長年沉浸於積體電路的發展與研究中……。從知識到洞察的過程,要牽涉的知識不但深且廣,有時還要動腦思考,若沒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撐腰,要成功無疑是憑空亂想,不是嗎?

會乙二B 87806211

同學回應-2[來信者:maximil****@ms15.url.com.tw](88/11/08)

 目前我們所處的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運用敏銳的洞察力來去蕪存菁,過濾過多的知訊是必然的,不然我們只會被資訊砸死,茫然的被資訊牽著走,而定不出良策。再者,現代人欠缺的似乎並非是行動力,而是深思熟慮,經常做的比想的還快,事情在大腦轉沒兩圈便急急忙忙的將其付諸行動,因此,若有敏銳的洞察力在一旁輔導,應該能夠減少因一時衝動而產生的風險。精明的人往往能一眼看穿。

 我想,有敏銳洞察力的人亦然,果決、行動、再加上敏銳的洞察力,要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絕非難事。

會二A 8750****

同學回應-1[來信者:tung****@ms27.hinet.net](88/11/05)

 老實說,張忠謀先生一直是一位令我欽佩景仰的人。前一 陣子,他出張忠謀自傳時,我們很多同學沒事就會聊到他,覺得他聰明幸運,但是卻忽略了其所下的功夫。

 由此篇文章,充分的表現了張忠謀先生處世的細心及謹慎,更揭露了其成功的原因及正確的做事態度。我想任何一個人做事,只要能依照他的方法原則,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去做,其達到目的完成夢想的機會便會非常的大。這讓我想到,上堂會套課時,老師您跟我們公開討論了一個問題「運用資訊與企業成功是否有相關性?我想答案只有一個....是!

 假如一個企業能充分蒐集與其相關的資訊,將其整理整合做分析,再對這些資訊做全然的思考與留意,若是時機恰當,便可做正確且適時的決策,且此決策的成功度也會比較高。此外,此文章也讓我了解到仔細考慮思索,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猶疑不決、妄自菲薄,卻不是一件好事,有時過於考慮反而會錯失最適合的時機,甚至錯失一次成功的機會,而時機又不是隨時隨地都會有的。所以在時機恰當時,便要有自信有勇氣去下決策做決策,更要試著去說服他人去相信你有能力去完成這件工作。我想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就我而言,我相信今後有很多的時機是需要我去得他人的信任及認可的。事實上,自我推薦在這個時代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個小小的意見,不知道是否正確?希望老師能給些建議與指導。 

Thanks...

會二A 8750****

感謝同學、網友們,對本篇報導發表感言:

 如對張忠謀先生、張榮發先生的其他相關報導有興趣者,可參見-

1. 楊艾俐,IC教父-張忠謀的策略傳奇,天下文化,民873月。

2. 天下編輯,與CEO深談-面對成功企業家,天下文化,民882月。

3. 張忠謀,張忠謀自傳()1931~1964,天下文化,民873月。

4. 天下編輯,長榮-他們為什麼成功,天下文化,民862月。

5. 張榮發,張榮發回憶錄-長榮集團總裁與海結緣的一生遠流,民8610月。

陳專塗 88.11.08

[上一則][下一則]